呼伦贝尔市结核病医院(呼伦贝尔市第二人民医院)
骨科创伤新理论——湿性愈合理论
发布时间:2015-11-11 14:45:33   浏览次数:712   字号:[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治疗前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治疗后
 
      10月份,我院骨科收治一名患者,因电锯损伤致右手小鱼际皮肤缺损,深达肌层,面积约3*7c㎡大小,当时建议患者行清创VSD覆盖术并一周后植皮或转移皮瓣治疗,但患者因经济条件原因,不能接受上述治疗,后给予创伤湿性愈合理论,创口清洁换药后,用康复新液敷料覆盖,外用褥疮贴或医用塑料膜覆盖后,保持创口局部湿性环境,每3-5天换药一次,该患者创口于12天后完全愈合。
      1962年George Winter在《Nature》杂志上发表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,他发现猪皮肤表面的水疱如果不予刺破而保持完整时,将避免结痂的形成,且能促进上皮表层细胞的移动,从而利于伤口的愈合,伤口在湿性愈合环境下的愈合速度是干痂环境下的2倍。
      1963年C.D. Hinman和 H. Maibach博士首次在人体伤口处理中得出同样的结论。这个重大的发现被命名为 ”湿性愈合理论”(Moist Wound Healing MWH)。
      1981年,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外Knighton,Silver,Hunt等3人首次发现伤口的含氧量与血管增生的关系,在无大气氧存在下的血管增生速度为大气氧存在时的6倍,新血管的增生随伤口大气氧含量的降低而增加。
      湿性创口愈合理论:是指伤口局部的湿润滑,不会形成结痂,在这样的前提下,如果护理时创造接近生理状态的湿性愈合环境,就有利用肉芽的生长,便于皮肤细胞的分裂,从而促进创口的愈合。